close


 



龍應台的"目送"在暢銷書排行榜高居不墜,相較於子女寫父母由父母的角度寫子女的書相對稀少,所以這書相當程度能引起為人父母的共鳴,我們這年紀的父母年幼時大多經歷物資不甚豐厚的時代,對於父母親我們總是以最低標準為需求,也懂得感恩回報。


 


反觀現代的兒女,經濟富裕了心靈卻銷蝕了。多少家長抱怨替孩子付手機費每月動輒數千元,孩子依然面不改色照打不誤;有多少孩子唸到研究所畢業還和父母同住,賺錢自用開銷父母負責?有些孩子吃不了苦老是換工作;要操心的事還真不少,這就是現代父母被稱「孝」子之故,早已由動詞取代名詞,兒女更是自然升格為「啃老族」。


 


多年前旅遊時遇到一對頂客族夫妻, 那位 先生對無一兒半女看得很開,他說:「兒女是前世冤家,今生債主!」仔細想想可不是?誰能讓你這麼心甘情願、無怨無悔的付出?也許有人不以為然,大多數的家庭有乖巧可愛孝順的子女,那真是報恩來的,好的子女是資產不是負債。如果你沒有那種把父母當提款機的兒女,那真的要恭喜你,你已經是福德雙修了!


 


以下這篇文章轉載自網路,值得這代父母深思!


 


 



游乾桂作家】                                                                 


 經濟嚴冬,我最想教孩子需要與想要的差別,那叫價值觀。女兒訕訕的提出要求:「鞋子壞了,要買一雙!」我定睛望一望鞋底,的確磨損了一個大洞,應該更換了。我問明喜歡的品牌與價錢,撥了一通電話打探,開體育用品店的朋友並未進貨這款鞋子,但保證調得到貨,言明七折,他說專賣店不打折的


我趕緊把成果向女兒報告,她卻回我:「已經約好球球的,今天就要去買。」我算一算差價,高達一千元,就差三天,有必要花這一千元嗎?我臉色微慍表達我 的感受,事實上,這幾年來工作賺錢的確不易,我早有盤算讓孩子早點明白,家中的錢是怎麼來的? 兩個方向是我的收入來源,一是演講,二是寫作,大約都是薄酬,難以致富尤其是出版的書,以一本定價250元計算,初版版稅是25元,我以簡單的算術讓她明白,25*1025*100以及25*1000的答案,分別是250元、2500元、25000元。我反問他,多嗎?說畢,我把一綑四十本的書綁好,放在她的手上讓她拎拎,並且告訴她,版稅正好一千元,如果當天想去買鞋,請順便帶去賣,得了一千元差額就可以購買了。


 我走進書房,繼續未完成的稿子,十分鐘後她走了進來,告訴我決定:「爸爸你幫我買好嗎?」


也許她了解我的比喻了,我摸摸她的頭,希望真懂。


 


想要與需要,是我想提醒她的生活哲學,需要是一種必要,比方說,茶米油鹽醬醋茶,不吃會餓,不喝會渴,與健康有關的全算在列;想要的則是欲望了,沒有必要卻硬要,比方說,已經有了五雙鞋子,但是一經流行,再買一雙,其餘幾雙束之高閣,這就形同浪費。


 


我提醒兒女,「需要的」我付錢,「想要的」自己付,因為我非有錢之人。


能賺到錢是福分,必須珍惜,浪費就形同沒有賺錢。


我還說,錢只是媒介,有了它之後,應該通往幸福,否則就是賺到紙,賺到數字,外加忙碌、疲倦、壓力與心煩,即使如此還是滿足不了欲望的。


人的一生,需要真的不多,但想要的老是太多。


 


當時小三不盡理解我的想法的她,漸漸長大,就讀大學之後便明白了。 前幾天,我收到她的生日卡片,叮嚀我要注意健康,快樂一點,別太忙了,不用拚命賺錢,因為她會省吃儉用,設身處地替人著想了。


 


 看來她已經會了數學,知道收入減去消費,得到(正數)的人,才能活得亮彩,否則庸庸碌碌,汲汲營營,最後淪為工作的奴隸。我在想  為什麼現在卡奴那麼多是不是跟現在父母供給小孩太過充足以至於小孩已經習慣得到超過自己所能賺取的享受


甚至可以不勞而獲了呢 ??


 


一位長輩的小孩最近結婚了


婚禮之奢華富麗  讓人好生羨慕


長輩跟我們炫耀  光小孩的結婚鑽戒要價150  因為他們一定要是蒂芬妮的!!


可是 我們發覺  他的小孩根本沒出去工作過不曾出去賺過一分錢回來…….


到現在還不確定自己該靠什麼維生


他可知道這150萬需要付出多少才能賺得回來 ??


萬一他的父母離開他了  他該去哪裡找到這種不勞而獲的機會呢 ?? 靠信用卡??


我們給孩子太富足的生活  有時  不見得對他們有好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海王子媽媽 的頭像
    海王子媽媽

    海王子媽媽的部落格

    海王子媽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