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音樂廳音樂總監呂紹嘉:「聽音樂是一種習慣,不同的音樂能夠產生不同的美感經驗,我希望開啟樂迷接觸現代音樂的一扇窗,因為我自己就是過來人。」


 


退休前往往為聆賞一場喜歡的音樂會經常是下班後與哈尼各自直接由辦公室直奔音樂廳會合,搶時間囫圇吞一個便當也無計於鎮日工作後身心的疲憊及交通路況的繁忙而拼命趕場,就為趕赴一場音樂盛宴,況且樂此不疲。看了呂紹嘉這段話才明白,原來~聽音樂是一種習慣!


 


旅行回來也有段時日,11月份的節目表沒看到喜歡的,隨手翻翻10月份的竟然發現差點錯過這場,我倆最喜愛的第一位奪得國際小提琴藝術最高獎項之一-義大利帕格尼尼小提琴大賽金獎的東方人呂思清再度來台演出,太興奮了!當然不容錯過。


 



 


10/31(日)7:30PM 國家音樂廳 National Concert Hall, Taipei
NSO
維也納世代對話系列
 The Centenary Dialogue of Vienna
命運之晨 黎明再起  The Dawn of Fate, the Rise of Sun


 


演出者:指揮/米凱爾‧庫森(MIHKEL KUTSON, conductor


 



小提琴/呂思清(SI-QING LU, violin



 國家交響樂團(NSO
目:荀貝格:五首管絃樂小品


 柯恩哥德:小提琴協奏曲


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
SCHÖNBERG: Five Pieces for Orchestra, Op. 16
KORNGOLD: Violin Concerto in D major, Op. 35
BEETHOVEN: Symphony No. 5 in C minor, Op. 67


節目介紹


指揮庫森,2006年獲德國指揮大獎,2007年獲聘德國Schleswig-Holstein歌劇院音樂總監,呂紹嘉在漢諾威歌劇院服務時,庫森為旗下駐團指揮。(原來有這層淵源。)


 


作曲家荀貝格和柯恩哥德兩人年輕時均受到馬勒的鼓舞,同為澤姆林斯基的學生,因逃避納粹兩人都選擇落腳美國。年長的荀貝格後來成為現代音樂的前鋒,柯恩哥德為了生計投身好萊塢譜作電影配樂。五首管絃樂小品是荀貝格正式向無調性音樂靠攏的作品,雖然只有短短的16分鐘,卻宣告一個新時代的來臨。柯恩哥德的小提琴協奏曲,1947年由小提琴大師海飛茲與聖路易交響樂團首演,主要獻給他的「師母」馬勒之妻愛瑪。


 


【音樂會前導聆】時間:10/31(日)7:00PM 地點:國家音樂廳一樓大廳 主講人/余濟倫


 



 


我們自然提前去聆聽會前導聆,古典樂的導聆猶如去美術館欣賞畫作需要有人講解,透過解說可以讓觀眾更容易接納創作者內心的層面而產生共鳴。無疑的這也需要極高的音樂素養及詮釋功力才能在短短20分鐘內讓聽眾得到這些曲目表達的意境,導聆人就是搭起台上與台下的橋樑,讓樂迷更身入其境。無疑的 余濟倫 先生的功力已經出神入化,就似咖啡與甜點缺一不可,如果沒導聆總覺得少了些什麼。


 


 


這場音樂會比較難理解的當然是首度出現在國家音樂廳的荀貝格,五首管絃樂小品:預感、往事、顏色、大團圓、助奏宣敘。聽得霧煞煞,這種打破傳統、破壞調性革命性的創作音樂本來就注定要走在寂寞的道路,再說荀貝格本身就是一位生長在德語系的猷太人,天生註定他悲慘的命運,對古典音樂的入門者而言,我不建議初接觸就聽他的作品。


 



 


倒是貝多芬的九大交響曲可列入為必聽曲目,這場的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應該算是耳熟能詳就不特別詳述。


 


談談節目的高潮,無疑就是著名旅美小提琴家呂思清演譯柯恩哥德:小提琴協奏曲。


 



這是一場十分華麗、滋補心靈的秋季音樂饗宴,呂思清的演出永遠教我百聽不厭!樂曲好不好聽是非常主觀的個人感受,按下聽聽看吧,你一定不會後悔!



 


誰是柯恩哥德(Korngold???


~以下資料來自NSO部落格



 


 


柯恩哥德(Erich Wolfgang Korngold),猶太血統的美籍奧地利作曲家,1897529生於奧匈帝國的布爾諾(現屬捷克)19571129逝世於美國好萊塢。


父親是著名的音樂評論人,自幼學習作曲,11歲時為默劇《雪人》作曲,14歲時他的舞台劇序曲(Schauspiel-Ouverture)首次在萊比錫演出大獲好評。後師從策姆林斯基(Alexander von Zemlinsky)及富奇斯(Robert Fuchs),作品更趨成熟。他的作品以室內樂及樂隊作品較多,但其年青時對鋼琴興趣極濃,所以其鋼琴作品亦不乏雋永之作。他的作品是後浪漫風格,充滿華彩、瑰麗優雅,更得到馬勒(Gustav Mahler)及理查史特勞斯(Richard Strauss)的讚賞,被許為「音樂天才」。




1929

年,柯恩哥德認識了劇場導演萊因哈特(Max Reinhardt),五年後,這位著名導演前往好萊塢發展,邀請他為其獻力,改編孟德爾頌的舊作以做為搬上銀幕的【仲夏夜之夢】之配樂;電影票房雖不如預期,但他在好萊塢的名氣卻就此打開。正式擔任配樂創作後,接連完成了《鐵血船長》(Captain Blood1935)、《風流世家》(Anthony Adverse1936)等膾炙人口的作品。

 


1938年到二次大戰結束這段時間,他大多數的創作大都集中在好萊塢的電影配樂,幾位與他相知相惜的樂器演奏大師則促進他在嚴肅音樂的領域繼續揮灑;著名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即歷經小提琴家胡伯曼(B. Huberman)與海飛茲(J. Heifetz)的鼓勵完成。1953年的1月,美國RCA唱片公司邀請海飛茲完成此曲的錄音並發行唱片,為此曲的首版錄音。這首後期浪漫主義風格的作品,除了有海飛茲的經典名作傳世,晚近帕爾曼(I.Perlman)、夏漢(G.Shaham)等小提琴家亦錄過此曲,向大師們致敬。


 


1943年,柯恩哥德入籍成為美國公民,二次大戰結束後,康氏的創作又回到絕對音樂,作品包括《小提琴協奏曲》、《大提琴協奏曲》、《為弦樂團的交響小夜曲》(1946年由指揮大師福特萬格勒首演)及《#F大調交響曲》等。


 


1957年的1129,柯恩哥德在他的第二個故鄉好萊塢與世長辭。以他過人的天份和深厚的學院派功力,游刃有餘地橫跨當時的古典及電影配樂界,就如同他生前所說:「對我來說,創作電影配樂或歌劇,協奏曲是沒有差異的。」這也是他能立足於二十世紀樂壇的最主要因素,1975年在他去世將近二十年後,他的歌劇《死城》又再度被搬上紐約的表演舞台,獲得極大的成功,並掀起一股「柯恩哥德熱」,到了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他的作品除了不定期被演奏之外,同時也被許多唱片商看中,並發行過不少張的CD唱片。


 


Did you know?你知道嗎?


 


問:你知道柯恩哥德總共獲得幾座奧斯卡金像獎嗎?


答:共兩座。1936年以《風流世家》(Anthony Adverse)及1938年以《俠盜羅賓漢》(The Adventures of Robin Hood)兩部電影中的配樂,贏得兩座奧斯卡金像獎的最高榮譽。
問:柯恩哥德的小提琴協奏曲是要獻給誰的嗎?答:此曲原是為他的老友--波蘭猶太裔的小提琴家胡伯曼B. Huberman而寫,不過後來卻改由當時小提琴界的天王-海飛茲(J.Heifetz)擔任此曲的獨奏。在維也納完成歐洲的首演,由於海飛茲及金沛爾的精彩演出,使得這首作品的名望大增,而後柯恩哥德將這首曲子獻給馬勒的遺孀(Alma-Mahler)(當時她也已定居於好萊塢)以感念馬勒當年的賞識。
問:柯恩哥德的小提琴協奏曲出現在幾部電影裡嗎?


答:《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一共分為三個樂章,其中的幾段旋律曾出現在柯恩哥德早期的電影配樂中。第一樂章一開始的長段小提琴主奏的旋律曾出現在1937年的電影《另一個黎明》(Another Dawn)中,第二主題則出現在1939的電影《朱勒斯》(Juarez);第二樂章則在1936年得獎的電影《風流世家》(Anthony Adverse)中出現;最後一個樂章〈甚快板Vivace〉則是出現在1937年的電影《乞丐王子》(Prince and Pauper)中。


 




這是一場十分華麗、滋補心靈的秋季音樂饗宴,呂思清的演出永遠教我百聽不厭!樂曲好不好聽是非常主觀的個人感受,按下聽聽看吧,你一定不會後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海王子媽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