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sjfu4600/1385020117-2016127640.jpg)
「到舊金山別忘了頭上插朵花」?----到斯洛維尼亞的首都—盧比安那Ljubljana別忘了造訪火龍橋,
神話故事「金羊毛」中守護寶物金羊毛的火龍是盧比安那Ljubljana的地標,市旗旗徽都有火龍的標誌,大家紛紛從不同角度拍攝火龍。
這座斯國最大城市面積約170平方公里,人口27.86萬(2007年統計)。盧布亞納有著濃烈的阿爾卑斯山氛圍,該市的建築更加強了這一氛圍。由於地理上鄰近的原因,這裡也有一些地中海風味。
我們搭乘纜車登上高地建於中世紀的城堡,左邊的建築物櫥窗張貼著藝文表演活動的節目宣傳。
城堡上邊可以俯瞰整個古城。城堡是該市最顯著的特徵之一,建於中世紀,其中經過了幾次翻新。
盧比安那地處阿爾卑斯山山麓的河谷盆地,風景宜人。
城堡後方的林蔭大道相當靜謐而幽美。
盧比安那曾經數次被地震摧毀。在1511年的一次地震後,盧比安那以文藝復興風格進行重建。
1895年4月14日20時17分,復活節期間,又一場地震破壞了該市的大部分。這次地震的震級為6.1級,甚至遠達佛羅倫斯、維也納和斯普利特都有震感。當時,盧比安那大約有 31,000 人口,1,400 幢建築物。大約10%的建築物遭到摧毀或大規模損壞,後來經過翻建或改變。儘管死傷人數不多,但是地震嚴重損壞了Vodnik 廣場老修道院,許多建築物被迫完全拆毀。
然而因禍得福,這次地震使得該市大為擴展,並且相當普遍地改變為新藝術運動建築,與保存下來的早期的巴洛克風格的建築一同存在。例如The Mladika,今天斯洛維尼亞外交部的所在地,而其他許多建築追溯到緊接著地震之後的時期。重建計劃由市長Ivan Hribar執行,重建時採用新古典主義和新藝術運動風格,賦予盧比安那現代的新形象。
主教座堂由Andrea Pozzo設計於1701年,而聖 Ursula教堂顯示了帕拉迪奧特色,
Francesco Robba設計了噴泉。
興建於20世紀初的大片區域,包括幾座橋樑,更展現了當地建築師Jože Plečnik作品的特點。
整座城市的建築氛圍明顯受到了來自奧地利和義大利的強烈影響,位於河畔的市中心地帶,遍布文藝復興風格、巴洛克風格、新古典主義和新藝術運動風格的古老建築與橋樑,
Prešeren 廣場的Urbanc House是典型的新藝術運動風格的建築。
孟德爾頌-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